找到相关内容130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佛教的科学性看民生改善

    接受、实践,大量实验报告证实了其治病、健身、益智、改善性格、陶冶性情、提高工作能力等效用。佛学还被应用于电子计算机计划、逻辑学、伦理学、美学、数学、生理学、哲学及企业管理、人才开发、体育竞赛等方面。今天...

    文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2155967.html
  •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(5)

    为戏”的现象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。除去禅悦之风的盛行外,宋代文化的高度繁荣也是产生“以文字为戏”的重要原因。以书籍为载体的人文精神产品的高度积累,培养出一大群智力优越的士大夫。现代美学理论认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5756022.html
  • 禅对柳宗元诗影响

    有二:奥如也,旷如也。如斯而已。其地之凌阻峭,出幽郁,寥廓悠长,则于旷宜。抵丘垤,伏灌莽,迫遽回合,则于奥宜。”这种美学观自然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上,于是,反映幽深静寂的图景,便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...

    王树海/王凤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5557341.html
  • 藏族“卍”(卐)符号的来源及其象征

    。“卍”符号本身也含有动静结合的意义,它总与轮有关。最典型的轮有法轮、经轮和经筒。同时藏族自古以来就喜欢圆的几何形体,圆形在美学含义上具有平和,宽容的意思。“卍”的形状本来也是圆形,并且是开放的圆形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3757501.html
  • 胡立新居士谈佛教发展传播的三个历史阶段

    宋代理论性最强的诗论——严羽的《沧浪诗话》。严羽强调“诗道亦在妙悟”,比前人更加注重诗歌之美的特殊性,诗歌创作思维的特殊性。《沧浪诗话》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大发展,对探索文学创作的规律,认识文学的本质...

    胡立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3957676.html
  • 《张力的消解——禅学的佛学批判》第三章

    心理学及过时的宗教学排列组合式地来诠释中国佛学(7)。如在《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》一文中(8),太虚法师对哲学、科学、美学甚至社会主义均有涉及,但他独不言当时西方基督教的新进展(9)。当然,在《中国需耶教...

    李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4357914.html
  • 试论鲁迅与佛教之关系

    一种召唤,一种诅咒,一种以恶抗恶地偏执,这又和密宗中的真言密咒、金刚怒目、降妖除魔有了隐秘的联系。《女吊》的主题也是复仇,他用极度惨烈的暴力美学捍卫死者的尊严,并且和《复仇》相似地塑造出一个悲剧性的死者...尽期。何得安然不求解脱。” [43]佛教的支持使鲁迅在作品中毫无顾忌地阐述他的绝望哲学——对人类世界的颠覆(任何人都是吃人的鬼)和嘲讽(儒家哲学、伦理观念的破产)。鲁迅反美学的艺术表达是二十世纪中国...

    河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4857919.html
  • 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

    现量、识神、一多、总别等,往往与中国世俗哲学、心理学、美学相通。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材料的语言艺术,它用浓郁真挚的审美情感、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、美妙无比的超凡境界、宇宙人生的心灵体验,将宇宙、社会、...

    普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3758348.html
  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法与艺术构思理论

    ”,归根结底是以形象之塑造为目的的。然而,二者在某一点上又有相通之处,这就是本文第三部分所要论述的内容。  禅定与“象外”  传统美学中有一支十分重视“象外之象”、“味外之旨”的,一般认为这种观点与...

    黄鸣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74058351.html
  • 论唐僧形象的演化

    第二难”,“满月抛江第三难”,“寻亲报仇第四难”,其细微处与之虽或有异,但总体情节当必不相背。  这种演化,其动因是深刻的,多方面的。要之,不只是美学上的如狄德罗所说,“假使历史事实不够惊奇,诗人应该...

    张锦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5858428.html